NG体育-黄健翔热议,国足练兵正当时,于金永蒯纪闻刘浩帆等新星应获机会
在近日一场备受瞩目的足球评论节目中,知名解说员黄健翔提出了一项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: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当前阶段应大胆启用年轻球员,如于金永、蒯纪闻、刘浩帆等人,通过实战积累经验,为未来赛事打下坚实基础,这一建议不仅呼应了球迷对更新换代的期待,也触及了中国足球长期发展的核心议题。
黄健翔作为中国体育媒体的标志性人物,其言论往往具有风向标意义,他在节目中强调,中国足球正处在一个转型期,老将们虽经验丰富,但体能和状态难免下滑,而年轻一代如于金永(中场新星,以技术和视野见长)、蒯纪闻(边路快马,突破能力突出)、刘浩帆(后卫线多面手,防守稳健)等,虽在国际大赛中曝光度不足,却在国内联赛和青年赛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,黄健翔认为,与其在无关紧要的友谊赛或预选赛后期保守用人,不如主动给予这些年轻人上场时间,哪怕付出短期成绩波动的代价,也要为2026年世界杯周期乃至更长远的未来铺路。
这一观点背后,是中国足球近年来面临的严峻现实,国家队在国际足联排名中徘徊不前,大赛成绩难有突破,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凸显,老将们如武磊、吴曦等仍在扛鼎,但年龄结构失衡使得球队缺乏可持续竞争力,反观亚洲竞争对手,如日本、韩国、沙特等,早已通过大胆启用年轻人(如日本久保建英、韩国李刚仁)实现了人才迭代,并在国际赛场取得显著成效,黄健翔的提议正是基于这种对比,呼吁中国足球打破保守思维,以“练兵”心态拥抱变革。
于金永、蒯纪闻、刘浩帆等名字,或许对普通球迷还有些陌生,但他们在专业圈内已被寄予厚望,于金永年仅21岁,效力于中超劲旅,以其出色的传球调度和比赛阅读能力被誉为“新郑智”;蒯纪闻20岁,作为边锋拥有惊人的速度和创造力,在U23亚洲杯中已有亮眼表现;刘浩帆22岁,则是后防线的希望之星,身体素质和位置感俱佳,这些球员的共同点是年轻、有天赋,但缺乏顶级国际赛事的磨砺,黄健翔指出,经验无法仅靠训练获得,必须在高压比赛中淬炼,尤其是面对亚洲强敌时,这种成长会加速。
从战术层面看,启用新人对国家队体系也是一种丰富,当前国足往往依赖固定套路,进攻端缺乏变化,防守端稳定性不足,于金永的组织能力可以增强中场控制,蒯纪闻的边路突击能为进攻注入活力,刘浩帆的多位置属性则提供防守弹性,黄健翔在节目中举例说:“就像2023年亚洲杯上,某些场次我们本可大胆轮换,让年轻人感受氛围,而不是一味追求保守结果。”这种思路也得到部分教练和专家的认同,他们认为,在确保基本竞争力的前提下,适当轮换年轻人是双赢之举。
这一提议也面临现实挑战,足球文化中,成绩压力往往让教练组不敢冒险,球迷和媒体对短期胜利的渴望,可能使任何“练兵”尝试被批评为“放弃比赛”,年轻球员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仍需检验,贸然将其推向大赛舞台,可能适得其反,黄健翔对此回应道:“任何改革都有风险,但长远看,不改革的风险更大,我们可以从替补登场、友谊赛首发等方式逐步尝试,而不是一刀切地拒绝变化。”
历史经验证明,中国足球的崛起离不开年轻化策略,2005年世青赛上,冯潇霆、郜林等小将的惊艳表现,正是源于早期的大胆使用,黄健翔在节目中还提到近邻日本的例子:“日本队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系统性换血,如今受益无穷,我们不必复制别人,但可以学习这种勇气。”当前,中国足球环境正在改善,归化政策、青训投入、联赛改革等措施逐步落地,为新星崛起创造了更好条件,于金永等人代表的正是这一代受益于体系优化的球员,他们需要机会来证明自己。
球迷的反应则呈现两极分化,支持者认为黄健翔点中了国足要害,社交媒体上“给年轻人机会”的话题热度飙升;反对者则担忧练兵会导致成绩滑坡,影响国际足联积分和赛事资格,这种争论本身就反映了中国足球的复杂生态——既要眼前成绩,又要未来希望,黄健翔总结道:“平衡是关键,但方向必须明确,2024年还有许多热身赛和预选赛,是时候行动了。”
黄健翔的提议不仅是一次战术讨论,更是对中国足球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,于金永、蒯纪闻、刘浩帆等名字,或许将成为未来国家队的中流砥柱,但前提是他们获得足够的信任和机会,正如黄健翔所言:“足球是圆的,但未来是年轻人的,今天的小步尝试,可能换来明天的大步前进。”中国足球的复兴之路,需要这样的勇气与远见。
(完)
留言0